近年来对弓形虫病研究的进展很快,特别在分子生物学、免疫学以及临床学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事实表明弓形虫病与优生优育有着密切关系,孕妇感染弓形虫后,不论有无临床症状,都会直接影响胎儿的发育、致畸甚至导致胎儿死亡。同时可引发孕妇流产、死产和早产,也可增加妊娠的合并症。孕妇感染弓形虫后,还会影响儿童的智力,是弱智儿的一个重要原因。现又证实,弓形虫病与艾滋病、恶性肿瘤关系密切,特别引人关注。
预防与控制
1.1传染源 弓形虫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动物(包括猫、猪、牛、羊、马等),而人主要是经胎盘的垂直传播才具有传染源的意义。目前,尚无人传播人的流行病学意义,也未见健康人与病人接触而发生传染的报告,故多数研究者认为,弓形虫病人对周围接触者无危险性。
1.2传播途径 弓形虫病的传播途径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,前者系指胎儿在母亲子宫内经过胎盘而感染,又称垂直感染。后者系指出生后的人体由外界获得的感染,又称水平感染。
1.3易感性 各种动物、人类对弓形虫普遍易感。胎儿和幼儿对弓形虫的易感性比成人高,老年人、肿瘤患者及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对弓形虫的易感性有所增加,可能与免疫功能未成熟或降低有关。
2.1对传染源动物的措施 人体弓形虫病多数是由动物传播而来,即从动物到人。所以,在对人类弓形虫病制定防治对策时,必须要对传染源动物采取同步预防措施,才能有效地防止弓形虫病的蔓延。就动物本身而言,根据其对弓形虫的易感性、发病情况和传播疾病的作用,以及对人类的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,对其防治措施应有所不同。如猫,它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,当其第一次感染弓形虫后可排出30一10000万个卵囊,并可持续1一2周之久。因此,猫就成为防治弓形虫病工作中的主要管制对象
2.2辐射技术杀灭肉类感染弓形虫的措施 肉与肉制品中主要受旋毛虫和弓形虫污染,经辐射技术处理后,射线可穿过包装和冻结层,杀灭食品表面和内部的寄生物,而且在照射过程中温度几乎没有升高,具有“冷杀菌”之称。
2.3对环境及个人卫生措施 弓形虫病在人和动物间的传播方式虽然多样,但主要是两条:一是环境被含有弓形虫卵囊的猫粪污染所致;二是“病从口人”而引起。因此,要控制弓形虫病的传播,必须减少环境污染,注意养猫卫生,把好“病从口入”关,并搞好个人卫生、职业性防护(如屠宰场、动物园、畜牧场和乡村的家畜饲养员等)和饮食卫生。
猪弓形虫病
(1)流行特点 常发生于夏秋季节,温暖潮湿的地区,尤以3-5月龄的仔猪发病严重。本病可以通过母猪胎盘感染,引起怀孕母猪发生早产或产出发育不全的仔猪或死胎;另外,消化道感染,呼吸道粘膜感染以及吸血昆虫机械性的传播。
(2)临诊特征 本病临床症状与猪瘟、猪流感皆相类似。病初体温升高约40-42 ℃,稽留7-10天,食欲减少或废绝,便秘。耳、唇及四肢下部 或有淤血斑。呼吸快,鼻镜干燥有鼻漏,咳嗽,呼吸困难,口流白沫,窒息死亡。
(3)剖检病变 主要是肺高度水肿,小叶间质增宽,小叶间质内充满半透明胶冻样渗出物,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大量粘液性泡沫,有的并发肺炎。全身淋巴结肿大,上有小点坏死。肝略肿胀,呈灰红色,散在有小点坏死;脾略肿胀呈红色;肠系膜淋巴结呈囊状肿胀
(4)实验室诊断
1直接抹片; 取剖检的肝、脾、肺和淋巴结等作成抹片,用姬姆萨氏或瑞特氏液染色,于油镜下发现月牙形或梭形的虫体,核为红色,细胞质为蓝色。
2动物接种 以病猪血或肝、脾、脑组织制成1:10乳剂,给小鼠腹腔注射0.2毫升,观察20天,小鼠的腹水或肝、脾、淋巴结中可发现大量虫体。病初高温时,有时在血液中能够查到弓形虫。
3血清学诊断 可用染色试验、间接凝集试验、酶联吸附试验等方法进行诊断。
防治方法
(1) 用磺胺类药能控制本病的发展,降低死亡率,缩短病程。可选用以下有效处方;
1) 胺嘧啶(SD)+已胺嘧啶;前者按70毫克/公斤体重,后者按6毫克/公斤体重,内服,每天服两次,首次倍量,连用3-5天。
2) 增效磺胺-5-甲氧嘧啶(内含10%磺胺-5-甲氧嘧啶和2%三甲氧苄氨嘧啶);按10公斤体重肌注不超过2毫升,每天1次,连用3-5天。
3) 磺胺-6-甲氧嘧啶(SMM);按60毫克/公斤体重,配成10%注射溶液肌注,每天1次,连用3-5天,或者按内服首量0.05-0.1克/公斤体重,维持量0.025-0.05克/公斤体重,每天2次。连用3-5天;或者按内服首量0.05-0.1克/公斤体重,维持量0.025-0.05克/公斤体重,每天2次。连用3-5天;或者(SMM)加DVD(敌菌净)增效剂,按5:1混合,口服混合物60毫克/公斤体重。
(2)每天给猪喂大青叶100多克,连喂5-7天,有预防发病和缩短病程作用。
(3)要防鼠灭鼠,防止饲草、饲料被鼠、猫粪污染。禁止用未经煮熟的屠宰废弃物和厨房垃圾来喂猪
(4)加强环境卫生与消毒,由于卵囊能抗酸碱和普通消毒剂,可选用火焰、3%火碱液、1%来苏儿、0.5%氨水、日光下暴晒等进行消毒。